述懷拼音版注音:
qù nián tóng guān pò , qī zǐ gé jué jiǔ ;
去年潼關(guān)破,妻子隔絕久;
jīn xià cǎo mù cháng , tuō shēn dé xī zǒu 。
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
má xié jiàn tiān zǐ , yī xiù lù liǎng zhǒu ;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cháo tíng mǐn shēng huán , qīn gù shāng lǎo chǒu 。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丑。
tì lèi shòu shí yí , liú lí zhǔ ēn hòu ;
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
chái mén suī dé qù , wèi rěn jí kāi kǒu 。
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
jì shū wèn sān chuān , bù zhī jiā zài fǒu 。
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
bǐ wén tóng lí huò , shā lù dào jī gǒu 。
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
shān zhōng lòu máo wū , shuí fù yī hù yǒu ?
山中漏茅屋,誰復(fù)依戶牖?
cuī tuí cāng sōng gēn , dì lěng gǔ wèi xiǔ 。
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
jǐ rén quán xìng mìng ? jìn shì qǐ xiāng ǒu ?
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
qīn cén měng hǔ chǎng , yù jié huí wǒ shǒu 。
嵚岑猛虎場,郁結(jié)回我首。
zì jì yī fēng shū , jīn yǐ shí yuè hòu 。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
fǎn wèi xiāo xī lái , cùn xīn yì hé yǒu ?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
hàn yùn chū zhōng xīng , shēng píng lǎo dān jiǔ 。
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
chén sī huān huì chù , kǒng zuò qióng dú sǒu 。
沉思?xì)g會處,恐作窮獨叟。
述懷翻譯:
去年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guān),與妻子兒女隔絕很久。
今夏草木繁茂的時候,才得以脫身向西逃走。
腳穿麻鞋去拜見天子,破舊的衣袖露出兩肘。
朝廷憐憫我得以生還,親朋故友感傷我已老丑。
感激涕零拜授左拾遺,顛沛流離中更感皇恩深厚。
雖然我可以回到家去,卻不忍心立即開口求情。
寄一封書信探問三川,不知道家中親人還在否。
聽說家鄉(xiāng)一帶同遭禍患,瘋狂殺戮乃至雞和狗。
山中的茅屋早已破漏,有誰還能在門戶中留守。
蒼松的樹根被摧折斷毀,山地寒冷尸骨未朽。
能有幾個人保全性命,一家人豈能相伴為偶。
高山上有猛虎出沒,心中郁結(jié)搖頭嘆氣。
自從寄出去一封書信,至今已是十月以后。
反倒害怕消息傳來,心中除此別無他有。
國家命運剛要中興,年老后比平時更愛飲酒。
想到日后歡會的時候,恐怕成為一個貧窮孤獨的老叟。
述懷賞析:
此詩題為“述懷”,所述之“懷”雖主要是對家室存亡的憂懷,但由于處在安史之亂的戰(zhàn)亂流離的大背景下,這種家室之憂就和國家危難密不可分,充分體現(xiàn)出家室之憂的時代特殊性,并從一個側(cè)面對戰(zhàn)亂流離的時代作了真切的反映。它既是杜甫內(nèi)心情感的抒寫,也是時代的寫真。
詩共三段:
第一段十二句(開頭至“未忍即開口),抒寫詩人初授拾遺后思念家室又不忍告假探親的矛盾心情。開篇兩句是一篇之主?!叭ツ赇P(guān)破”,點出國家殘破、京都淪陷、戰(zhàn)亂流離的大背景:“妻子隔絕久”,點明詩人與妻子兒女長久相互隔絕、不通音訊的事實。這兩句為下面兩段對家室的千回百轉(zhuǎn)的憂念奠定了基礎(chǔ),可以說是全詩的綱領(lǐng)。
接下來兩句從,寫詩人從淪陷的長安城脫身西走,投奔唐肅宗。杜甫潛逃出京在孟夏四月,其時草木繁茂,可以隱蔽間道潛行的詩人,故說“脫身得西走”。與妻子兒女隔絕已久,但一有脫身機會,并不是先去探尋家室,而是投奔鳳翔的唐肅宗,正見出先國后家是詩人的自覺行動。
“麻鞋”六句,寫抵鳳翔見唐肅宗得授拾遺的情景,寫得極樸質(zhì)、真切、生動、細(xì)致。拜見唐肅宗時,腳上穿著麻鞋,破舊的衣袖露出兩個胳臂肘,完全是間道逃奔途中的狼狽形象,可以想見麻鞋上還沾有斑斑的污泥,衣衫上處處留下荊棘的痕跡。這樣不加任何整飾地去拜見唐肅宗,正透露出其心情的急切和對君主的一片赤誠,也透露出在非常時期君臣朝儀的草率不拘。原生態(tài)的生活細(xì)節(jié)即用極樸質(zhì)的原生態(tài)表達(dá)方式來呈現(xiàn),收到的是極生動真切的藝術(shù)效果。千載之下,猶可想見當(dāng)時情景。細(xì)節(jié)傳神,樸俗傳真,正是這兩句詩的魅力,也是這一時期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共同的藝術(shù)取向。正因為狼狽的形象透露出一片忠君愛國的赤誠,因此朝廷上下憫其幸得生還,而親朋故舊則傷其形容憔悴,皇帝也為其忠誠所感動,親授拾遺之職,詩人則深感在顛沛流離之中君主的厚恩,不免涕淚交零。這四句寫詩人在朝廷上下,親朋故舊和君主眼中的形象,同樣不加掩飾,不避“老丑”,真情所至,淋漓盡致。這六句乍看與憂念家室的主題似乎關(guān)系不大,實則正是由于詩人一片忠君愛國的赤誠和君主的厚遇才逼出這一段的最后兩句?!安耖T雖得去,未忍即開口?!眹胰栽谖ky之中,君恩又如此深厚,詩人無法開口要求告假探視家人?!拔慈獭倍种姓兄矣诰龂c憂念家室的內(nèi)心矛盾,這才引出下面兩段千回百轉(zhuǎn)的至情之性之文。
第三段(“寄書問三川”句至“心中郁結(jié)搖頭”句),抒寫對家室存亡未卜的憂念和悲慨。因未忍開口告假,故有“寄書問三川”之舉,但由于久與家人隔絕,音信不通,不知道家究竟還在不在三川。這兩句是一層。“比聞”以下,因新近聽到傳言說,那一帶的百姓因遭戰(zhàn)禍,慘遭叛軍殺戮,已經(jīng)到了雞犬不留的程度,因而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家室恐怕也難逃此劫難?!吧街小彼木?,便是對家室罹禍的想象:三川山中那漏雨漏風(fēng)的茅屋里,此刻還能有誰在倚窗戶而相望呢?也許都已慘遭殺戮,在摧折衰敗的蒼松之根,尸骨狼藉,地雖冷而骨尚未朽吧?!暗乩洹本?,體貼入微而又沉痛徹骨。詩人的心似乎和家人的尸骨一起感受到異鄉(xiāng)土地的寒冷。但畢竟“殺戮到雞狗”的景象只是出之傳聞,因此詩人意中仍有所猶疑,“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二句便是這種心理的反映。在這種“殺戮到雞狗”的情況下,很少有幾個人能僥幸保全性命,就算有人僥幸活命,全家人不可能團(tuán)聚,這雖是對情況的泛測,卻也透露出詩人意中或存此想。雖然比全家盡遭劫難似乎好一點,但同樣是家室殘破的悲劇。這又是一層。叛軍的殺戮使京城周邊的大片地區(qū)成了險惡的猛虎肆虐的場所,詩人心情郁結(jié),難以解釋,只能頻頻回首了。從“不知家在否”到“地冷骨未朽”,再到“盡室豈相偶”,意凡三層,有轉(zhuǎn)進(jìn),有曲折,充分表現(xiàn)出在音訊隔絕、只憑傳聞的情況下詩人對家室存亡情況的種種預(yù)測與想象,語極沉痛。而“嶔岑”二句作一收束,意更沉郁悲涼。
第三段(“自寄”句至篇末),承上“寄書問三川”,追溯到去年八月與家人隔絕后音訊不通的情況,轉(zhuǎn)出“反畏消息來”的心理和“恐作窮獨叟”的深悲。在叛軍肆行殺戮的戰(zhàn)亂背景下,十個月來音訊不通,未接家書,詩人的心理便從長期的盼家書轉(zhuǎn)為害怕有關(guān)家人消息的到來,生怕傳來的消息竟是家人罹難的噩耗。因為長期得不到家書的客觀事實很可能預(yù)示著家人早已不在人間。這種不祥的預(yù)感隨著時間的進(jìn)程愈積愈強烈,愈執(zhí)著,最后便由“切盼”演變?yōu)椤胺次贰?。處于對立兩極的心理這種出人意料的變化,卻最真實深刻地反映了戰(zhàn)亂給詩人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創(chuàng)傷。這種心理描寫,確實非親歷者不能道。而“寸心亦何有”五字,則將詩人“反畏消息來”時那種既惶恐不安叉一片茫然的心境和盤托出?!皾h運初中興”,國運初顯轉(zhuǎn)機,這是值得慶幸和欣然的,但個人的命運卻不可預(yù)料,只能借酒遣悶,沉思默想將來慶祝勝利歡會之時,詩人只能是孑然一身,孤獨終老了。國家的中興,將來的歡會,反而更襯托出了個人悲劇的命運。
全篇運用傳統(tǒng)的賦法抒寫戰(zhàn)亂年代家室離散,存亡未卜的憂悲。詩人的真實愿望自然是盼望家人無恙,合家團(tuán)聚;但戰(zhàn)亂的現(xiàn)實,特別是叛軍肆意殺戮的暴行和久未接家書的客觀事實卻使詩人對家室的憂念越來越深,從而產(chǎn)生一系列不祥的預(yù)感和想象,千回百轉(zhuǎn),如層波疊浪,不能自己。而這一切,都只用最樸質(zhì)的家常語道出,至情至性,感人至深。陶詩的樸質(zhì),是于樸質(zhì)中見平淡;而杜此詩的樸質(zhì),是于樸質(zhì)中見沉痛。此正兩人的不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