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吊古拼音版注音:
shāng xīn wù dào wú chéng lù , xié xuè lèi , wú huī chù 。
傷心誤到蕪城路,攜血淚,無揮處。
bàn yuè mó hu shuāng jǐ shù 。
半月模糊霜幾樹。
zǐ xiāo dī yuǎn , cuì qiào míng miè , yǐn yǐn yáng chē dù 。
紫簫低遠(yuǎn),翠翹明滅,隱隱羊車度。
jīng bō bì jìn héng jiāng suǒ , gù lěi xiāo xiāo lú dí pǔ 。
鯨波碧浸橫江鎖,故壘蕭蕭蘆荻浦。
yān shuǐ bù zhī rén shì cuò 。
煙水不知人事錯。
gē chuán qiān lǐ , jiàng fān yī piàn , mò yuàn lián huā bù 。
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蓮花步。
青玉案·吊古注釋:
蕪城:古城名。即 廣陵城。故址在今 江蘇省 江都縣 境。
翠翹:翠鳥尾上的長羽?!冻o·招魂》:“砥室翠翹,絓曲瓊些。” 王逸 注:“翠,鳥名也;翹,羽也。”
明滅:時隱時現(xiàn);忽明忽暗:星光——。
羊車:古代一種裝飾精美的車子。
鯨波:猶言驚濤駭浪。
故壘:釋義為古代的堡壘,出自《晉書·李矩傳》
蘆荻:蘆與荻。
青玉案·吊古賞析:
“吊古”是古典文學(xué)中的常見題材,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幾乎又沒有純粹的“吊古”。絕大多數(shù)吊古的文字都是“借力打力”,真實目的在于“傷今”。徐燦身際亂世,這首《青玉案》中“傷今”之意尤其明顯,其中的“蕪城”、“傷心”、“血淚”、“人事錯”等字樣飽蘊(yùn)滄桑。這首詞應(yīng)注意兩點:第一,詞中的“蕪城”指揚(yáng)州,有鮑照傳世名篇《蕪城賦》可以為證。從“羊車”典故(《晉書·后妃上》:“(晉武帝)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橫江鎖”典故(晉武帝時,王濬水軍東下平吳,吳人在西塞山橫江裝設(shè)鐵鎖阻擋船艦)及化用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意來看,主要又憑吊金陵。揚(yáng)州為長江天塹之門戶,史可法守城失敗后,發(fā)生了慘絕人寰的“揚(yáng)州十日”屠城事件,而南京又為明初都城和為南明弘光政權(quán)首都,在明清之際是牽動人心的兩處“要穴”。所以,徐燦的“吊古”就格外具有著“當(dāng)下性”,從而引起知識群體血淚交迸的同感,自然也就“為世傳誦”(張德瀛《詞徵》)。
第二,單只題材選擇的得當(dāng)尚不足以令這首詞成為一首名作,其成功的奧秘還在于作者交織多種意象、筆法,構(gòu)建出綺麗而沉郁、細(xì)膩而大氣的多元審美境界。簡單說來,詞上片以婉約傷感為主,而“蕪城”、“半月模糊”等意象又頗沉摯開闊;下片鑄語沉雄,情致悲郁,“煙月”、“蓮花步”之點染又見出細(xì)膩深邃的歷史情懷,因而別具一種撼人的力度。倪一擎《續(xù)名媛詞話》評價此詞“跌宕沉雄”、“不似繡箔中人語”也應(yīng)該是著眼于此的。
徐燦(約1618——1698),字湘蘋,又字明深、明霞,號深明,又號紫言(竹字頭)。江南吳縣(今蘇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詞人、詩人、書畫家,為“蕉園五子”之一。光祿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學(xué)士海寧陳之遴繼妻。從夫宦游,封一品夫人。
工詩,尤長于詞學(xué)。她的詞多抒發(fā)故國之思、興亡之感。又善屬文、精書畫、所畫仕女設(shè)色淡雅、筆法古秀、工凈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畫水墨觀音、間作花草。
著有《拙政園詩馀》三卷,詩集《拙政園詩集》二卷,凡詩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徐燦兒時住在蘇州城外的一座山莊里,其父徐子懋經(jīng)史皆通,故而徐燦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家傳》中其父稱徐燦“幼穎悟、通書史、識大體”,為徐子懋所鐘愛。
徐燦于崇禎初年嫁給了陳之遴,陳之遴在明末清初為知名詩人。正是由于他們在文學(xué)上志氣相投,互相吸引,為夫妻感情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在兩人的詩、詞中常??梢姵椭?。婚后不久,陳之遴于崇禎十年進(jìn)士及第,這預(yù)示著陳之遴的前程一片錦繡。但是好景不長,陳之遴被崇禎皇帝斥為“永不敘用”,夫婦二人被迫回到了海寧。這次打擊使徐燦對宦途險惡產(chǎn)生了寒意,而陳之遴對仕途有所眷戀,于明亡后出仕新朝。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徐燦對民族和國家有堅貞之情。丈夫降清,她作為一個封建大家閨秀又不可能直面抗?fàn)?,故其心情是矛盾而抑郁的。詞作風(fēng)格特色的形成主要是在這一時期。
陳之遴在清廷飛快地升官,引起了同僚的嫉妒,他不斷遭到彈劾。在順治十五年,陳之遴因為重罪而免死革職,沒收家產(chǎn),全家遷往沈陽。六年后,陳之遴病死在戍所,隨后,陳之遴的兒子也相繼去世。失去親人的痛苦,艱難的生活,徐燦心情的灰暗頹敗是難以形容的。晚年的她只能在佛法中尋求情感的歸宿和心靈的解脫,“布衣練裳,長齋繡佛”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