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十二首其八拼音版注音:
dài gēng běn fēi wàng , suǒ yè zài tián sāng 。
代耕本非望,所業(yè)在田桑。
gōng qīn wèi céng tì , hán něi cháng zāo kāng 。
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
qǐ qī guò mǎn fù , dàn yuàn bǎo jīng liáng 。
豈期過滿腹,但愿飽粳糧。
yù dōng zú dà bù , cū chī yǐ yìng yáng 。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應(yīng)陽。
zhèng ěr bù néng dé , āi zāi yì kě shāng !
正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
rén jiē jìn huò yí , zhuō shēng shī qí fāng 。
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
lǐ yě kě nài hé ! qiě wéi táo yī shāng 。
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
雜詩十二首其八翻譯:
做官食俸非我愿,耕作植桑是本行。我自躬耕未曾止,饑寒常至食糟糠。飲食豈敢存奢望,但愿飽食吃細(xì)糧。粗布以足冬御寒,夏天葛布遮驕陽??v然這些也難得,實(shí)在令人心哀傷。他人皆已得其所,我性笨拙無好方。天理不通沒奈何,舉杯痛飲將憂忘。
雜詩十二首其八賞析:
此詩較為詳細(xì)第描繪了詩人自己躬耕不輟的過程,但卻仍然不得溫飽。他承認(rèn)任何人可以以適當(dāng)?shù)姆椒▉碇\生,又深感自己拙于生計(jì),甚至連最起碼的生活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可以看出詩人怨中有坦然,坦然中又有怨語。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jié)” ,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淵明曾祖或?yàn)樘召ㄉ写鏍?zhēng)議,但二者的親緣關(guān)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父親是個(gè)“寄跡風(fēng)云,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跡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淵明三歲,后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shí)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時(shí)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后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shí)寫道:“慈妣早世,時(shí)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時(shí)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huì)而作》)。
淵明“自幼修習(xí)儒家經(jīng)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稑s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雜詩》)的志向;在那個(gè)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又愛琴書:“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shí)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shí)罕,謂斯言可?!保ā杜c子儼等疏》)。他的身上,同時(shí)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