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十二首其三拼音版注音:
róng huá nán jiǔ jū , shèng shuāi bù kě liàng 。
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
xī wéi sān chūn qú , jīn zuò qiū lián fáng 。
昔為叁春蕖,今作秋蓮房。
yán shuāng jié yě cǎo , kū cuì wèi jù yāng 。
嚴(yán)霜結(jié)野草,枯悴未遽央。
rì yuè yǒu huán zhōu , wǒ qù bù zài yáng 。
日月有環(huán)周,我去不再陽。
juàn juàn wǎng xī shí , yì cǐ duàn rén cháng 。
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
雜詩十二首其三翻譯:
榮華難以長久停留,盛與衰也難以預(yù)量。原是春天艷麗的荷蕖,今成秋天結(jié)子的蓮房。寒霜打蔫了野草,形容枯萎尚未凋喪。日月周而復(fù)始野草又會復(fù)生,我則一旦死去就不能重生世上。眷戀著先前種種,想到這些真讓人斷腸。
雜詩十二首其三賞析:
此詩前四句中“難久居”“不可量”“昔”“今”“春”“秋”等暗示生命盛衰的意象中無不貫穿著時間的線索。“三春蕖”是對“榮華”的呼應(yīng),“秋蓮房”既暗示了生命的成熟,也預(yù)示了生命的衰老。盛與衰這一對立的意義包含在同一個意象之中。物壯必老,這是老莊的哲理,也是生命自然的規(guī)律。然而,對生命更為殘酷的是“嚴(yán)霜結(jié)野草,枯悴遽未央”的無奈之境?!叭峄鼙凰?,萎亂紛紜,根葉輒相糾纏”(黃文煥《陶詩析義》卷四)暗示了人兩鬢披霜,發(fā)如枯草的暮年的衰殘?!翱葶插嵛囱搿本?,生命的“半死半生之況,尤為慘戚,‘未遽央’三字添得味長。”(《陶詩析義》)它是對生命衰而未竭的隱喻。
全詩抒發(fā)了感慨衰老、眷戀往昔之情。詩的開頭兩句,以議論的形式,闡明了宇宙間的一個普遍法則:榮華是難以長期保住的,萬物之盛衰一直在變化,是難以預(yù)測的。
詩人在永恒的大自然中選取人們最常見而又最具代表性的地上生生不息的植物(蓮花、蓮蓬、野草)和天上周而復(fù)始的日月,與短暫無常的人的生命以及難以持久、不可預(yù)測的榮華富貴、事業(yè)興衰相對比,這怎能不叫人“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啊。詩人就喜歡和自然界對話,這可以因得到靈感而喜,也可以被悲哀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