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貧士其三拼音版注音:
róng sǒu lǎo dài suǒ , xīn rán fāng tán qín 。
榮叟老帶索,欣然方彈琴。
yuán shēng nà jué lǚ , qīng gē chàng shāng yīn 。
原生納決履,清歌暢商音。
zhòng huá qù wǒ jiǔ , pín shì shì xiāng xún 。
重華去我久,貧士世相尋。
bì jīn bù yǎn zhǒu , lí gēng cháng fá zhēn 。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qǐ wàng xí qīng qiú , gǒu dé fēi suǒ qīn 。
豈忘襲輕裘,茍得非所欽。
cì yě tú néng biàn , nǎi bù jiàn wú xīn 。
賜也徒能辨,乃不見吾心。
詠貧士其三翻譯:
榮曳老年繩作帶,依然歡樂把琴彈。
子思腳下鞋開綻,商頌清揚歌唱歡。
虞舜清平離我遠,世間貧士常出現(xiàn)。
衣衫破爛不遮體,野菜湯中無米添。
誰不想穿輕暖裘?得非正道我不羨。
子貢徒然善巧辯,無人理解我心愿。
詠貧士其三賞析:
《詠貧士》是組詩,凡七首,各詩相對獨立,而又有分有合成一整體。一、二首為七首之綱,第一首寫自己高潔孤獨,抱窮歸隱;第二首敘自己貧困蕭索之狀和不平懷抱,而以“何以慰我懷,賴古多此賢”啟以下五首分詠歷代貧士操行妙理,第七首末云“誰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呼應(yīng)二首之末,表達自己遠鑒前修,將固窮守節(jié)以紹高風的志向。
詠貧士七首這組詩大約作于晉。宋易代之交,是陶淵明晚年的詠懷之作。這些詩歌通過對古代貧士的歌詠,表現(xiàn)了詩人安貧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懷。
《詠貧士》七首在詩史上的意義極可注意,從詩體來看,它合阮籍《詠懷》與左思《詠史》于一體,鐘嶸謂陶詩“其源出于應(yīng)璩,又協(xié)左思風力”,合《詠貧士》觀之,正可見建安正始之風由晉而宋之傳承。再以返觀陶潛它作,可見洵如朱熹所云,陶詩之平淡之下實有豪放,“但豪放得不覺來耳。”(《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因此這一類詩,正是解開陶詩與建安風骨關(guān)系的鑰匙。
從詩章組織看,組詩雖不起于陶,但如阮籍《詠懷》、左史《詠史》等,均各詩并列,是相近題材之組合。而《詠貧士》七首,有總有分,首尾呼應(yīng),脈絡(luò)貫通,將組詩形式推進到新的高度,啟后來杜甫《秋興八首》等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