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穎江上拼音版注音:
wàn qǐng cāng jiāng wàn qǐng qiū , jìng tiān fēi xuě yī shuāng ōu 。
萬頃滄江萬頃秋,鏡天飛雪一雙鷗。
mó suō shù chǐ shā biān liǔ , dài rǔ chéng yīn jì diào zhōu 。
摩挲數(shù)尺沙邊柳,待汝成陰系釣舟。
董穎江上翻譯:
秋天青色的江水碧波萬頃,澄澈明凈的天空如同一面鏡子,兩只白鷗如飛雪般忽高忽低的飛舞,
我撫摸著岸邊僅數(shù)尺高的小柳樹,期盼盼你快快長大,等到你枝條成蔭的時候能夠系住我垂釣的扁舟。
董穎江上賞析:
全詩由江上景寫到心中情,雖然傳遞了詩人一縷輕愁,但景象開闊,格調(diào)明快,并不陷于頹喪,表現(xiàn)出詩人闊大開朗的精神氣質(zhì)。
“鏡天飛雪一雙鷗”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襯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晴空無云,澄清明凈,如一面鏡子。同時,“飛雪”形象地寫出了白鷗飛舞忽高忽低的情態(tài)。而“雙鷗”進入詩人的視野,更反襯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
“摩挲數(shù)尺沙邊柳”,則是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寫出了詩人對柳樹長大的期盼和等待. 詩人一生為生計所迫而常年奔走異鄉(xiāng),也許明天又要登舟出發(fā),因而詩人期待枝條成蔭時,系住我垂釣的扁舟,這不僅抒寫出了自己惜別的心情,又表達了對安定生活的向往。
“待汝成陰系釣舟”一句可謂石破天驚,神來之筆,出人意表。千百年來,詩人們的筆下,“柳”總與“別”相關(guān),詩人在這里卻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柳”與“不別”搭在一起,運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訴說羈旅孤客之怨思離情,而讀者卻能心領(lǐng)神會,這就比明白道出顯得更動人、更雋永。著一“系”字,不僅抒寫出了自己惜別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長的特點,造語堪稱天然而含蓄,新穎而貼切。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先后輾轉(zhuǎn)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chuàng)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