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盧主簿拼音版注音:
qióng tú fēi suǒ hèn , xū shì zì xiāng yī 。
窮途非所恨,虛室自相依。
chéng què jū nián mǎn , qín zūn sú shì xī 。
城闕居年滿,琴尊俗事稀。
kāi jīn fāng wèi yǐ , fēn mèi hū duō wéi 。
開襟方未已,分袂忽多違。
dōng yán fù sōng zhú , suì mù xìng tóng guī 。
東巖富松竹,歲暮幸同歸。
送盧主簿翻譯:
窮途:(名) 路已走到盡頭,比喻處境艱危。
虛室:1. 空室。2、比喻心境。
城闕:1、城門兩旁的瞭望閣樓。2、宮殿。3、城市,特指京城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琴樽:為琴與酒樽。
開襟:1、敞開衣襟。2、開擴心胸;敞開胸懷。3、服裝可以從中間或某個地方分開的,就叫開襟。4、漢宮樓閣名。
分袂:離別。
歲暮:指歲末,一年將終時。
送盧主簿賞析:
《送盧主簿》是一首送別詩,但詩人主要不是表現(xiàn)送別盧主簿之情,他是熱切地期待著“東巖富松竹,歲慕幸同歸”這個時刻的到來。值得體味的是詩人用了“松竹”一詞。中國古代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篇》)?!八芍瘛倍职嗽娙俗悦阕詻r的意思。這首詩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不同的是:對即將離別的友人,詩人不是采用勸誡的口吻,而是勾勒出一個長安東山歲寒而后凋的松竹圖,讓人覺得東山的竹子雖然凋零了,卻是一個值得人留戀、神往的好地方。詩人送別盧主簿,好像并不完全擔(dān)憂他的離去,而是寄希望于兩人的并肩前進。所以,他才能把這首詩寫得那么催人向上。這自然是由于詩人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所使然。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他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雖然在宦海中幾沉幾浮,但最終難以割舍的依然還是何時濟世和如何濟世。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遠,勇于進??;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王勃崇信佛教,認為佛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社會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fēng)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或優(yōu)美靜謐、隱約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yōu)美迷蒙,讓人心醉;或重在抒發(fā)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別薛華》,整首詩并不著意抒寫惜別之情,而是時時處處抒發(fā)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盁熿F”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xiàn),如《秋日別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凄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隱約迷蒙,似夢似幻。相思詩則抒發(fā)了千里之外羈客的情感:思念家鄉(xiāng),懷念親友,傷春感懷,如《羈春》,則通過寫景抒發(fā)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錘煉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如《郊興》。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并取得顯著的藝術(shù)效果。遠游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xiàn)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fēng)光,而且因傾注了郁積之氣而尤顯深沉悲涼,底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