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夏拼音版:
yún shōu yǔ guò bō tiān , lóu gāo shuǐ lěng guā tián , lǜ shù yīn chuí huà yán 。
云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
shā chú téng diàn , yù rén luó shàn qīng jiān 。
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天凈沙·夏翻譯:
云收雨停,雨過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瀾,遠處高樓顯得比平時更高了,水讓人感覺到比平時更涼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顯得比平時更甜了,綠樹的樹陰一直遮到畫檐。紗帳中的藤席上,有一個芳齡女孩,身著輕絹夏衣,手執(zhí)羅扇,靜靜地享受著宜人的夏日時光。
天凈沙·夏:
作者選取了一個別致的角度:用寫生手法,勾畫出一幅寧靜的夏日圖。前三句是第一個層次:云收雨霽,流水波添,雨過天晴,樓也顯得比平時高,水散發(fā)著涼爽的氣息,雨后的瓜似乎也顯得比平時甜了,綠樹的樹陰一直垂到畫檐。后兩句是第二層次,畫面上出現(xiàn)了人物:紗帳中的藤席上,一個身著輕絹夏衣,手執(zhí)羅扇的芳齡女孩,靜靜地消受著宜人的時光。整首小令中沒有人們熟悉的夏天躁熱、喧鬧的特征,卻描繪了一個靜謐、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產(chǎn)生神清氣爽的感覺。
這一特殊境界的創(chuàng)造,得力于作者藝術(shù)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凈鉛華,全用白描,簡潔、清晰得如同線體畫。其次,作者特意選擇雨后的片刻,將夏日躁動的特征,化為靜態(tài):云收雨過,綠蔭低垂,就給人一種清爽、恬靜、悠閑的感受。第三,與白樸的《天凈沙·春》一樣,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從樓上女子的角度來描寫的。不過,在《天凈沙·春》中,作者著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視覺和聽覺,而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種情緒體驗,“樓高水冷瓜甜”,正是這一具體情景下的獨特感受。
白樸(1226年——約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天凈沙·秋》等。
白樸出身于這樣的家庭,本應優(yōu)游閑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重重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從而無暇顧及妻兒家室。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樹炮攻城,金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今河南商丘),白華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隨金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nèi)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zhàn)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饑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guān)懷備至。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樸聰明穎悟,所以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yǎng),教他讀書問學之經(jīng),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