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十二首其十二拼音版注音:
niǎo niǎo sōng biāo yá , wǎn luán róu tóng zǐ 。
嫋嫋松標(biāo)崖,婉孌柔童子。
nián shǐ sān wǔ jiān , qiáo kē hé kě yǐ 。
年始三五間,喬柯何可倚。
yǎng sè hán jīng qì , càn rán yǒu xīn lǐ 。
養(yǎng)色含精氣,粲然有心理。
雜詩十二首其十二翻譯:
其松梢搖曳在山崖,恰似弱柔美少年。年少大約十五歲,高枝尚嫩不能攀。保持生氣細(xì)培養(yǎng),光粲有神可參天。
雜詩十二首其十二賞析:
這首詩詠幼松,童子也借以喻松,卻有別于以往詠松之作,以往常常借詠松頌揚其堅貞不屈、凌冬不凋的品質(zhì),此詩則以對幼松的培育為著眼點,指出幼宋培育得當(dāng)便可成材的道理,童子也是如此,以此寄托對新生后輩的期待。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jié)” ,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guān)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父親是個“寄跡風(fēng)云,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跡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淵明三歲,后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后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淵明“自幼修習(xí)儒家經(jīng)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稑s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雜詩》)的志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又愛琴書:“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與子儼等疏》)。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