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十四兄見訪拼音版注音:
kè lái shū cháng diàn , kāi gé yán qīng fēng 。
客來舒長簟,開閤延清風(fēng)。
dàn yǒu wú xián qín , gòng jūn jìn zūn zhōng 。
但有無弦琴,共君盡尊中。
wǎn lái cháng dú yì , qǐng zhě yù huán sōng 。
晚來常讀易,頃者欲還嵩。
shì shì hé xū dào , huáng jīng qiě yǎng méng 。
世事何須道,黃精且養(yǎng)蒙。
jī kāng shū guǎ shí , zhāng hàn dú zhī zhōng 。
嵇康殊寡識,張翰獨知終。
hū yì lú yú kuài , piān zhōu wǎng jiāng dōng 。
忽憶鱸魚鲙,扁舟往江東。
趙十四兄見訪翻譯:
簟是:讀作diàn,本意是指蘄竹所制竹席,涼席。
開閤:開閣, 指大臣禮賢愛士
弦琴:謂彈琴。
養(yǎng)蒙:謂以蒙昧自隱,修養(yǎng)正道或教養(yǎng)童蒙。
嵇:拼音:jī,可作為姓氏,也是中國山名。
寡識:見識淺陋。
鲙:讀作kuài。漢字基本解釋同“膾”。細切肉。又作鲙魚,即“鰳魚”。
趙十四兄見訪賞析:
王昌齡 (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
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龍標縣尉。參加博學(xué)宏辭科考試,授汜水縣尉,坐事流放嶺南。
開元末年,返回長安,授江寧縣丞。安史之亂時,慘遭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圣手”之稱。著有《王江寧集》六卷。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shù)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zhì)量很高。邊塞詩可并高適、岑參而三,四杰以后,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游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chuàng)始和先驅(qū)。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fēng)光及邊關(guān)戰(zhàn)場場景進行細致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diào)婉轉(zhuǎn)和諧,耐人尋味,在發(fā)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而王昌齡的宮怨詩可與李白爭勝,且其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道之處。王昌齡閨怨詩以悲天憫人的精神書寫那些久閉深宮的妃殯宮人的悲情哀怨,以細膩的筆觸多方面地展現(xiàn)她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們在殘酷的宮殯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客觀上批判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這種思想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調(diào),洗盡六朝宮廷詩浮艷色情之污穢,有力地扭轉(zhuǎn)了齊梁歌詠的不良文風(fēng)另一方面,就藝術(shù)表現(xiàn)而言,王昌齡又發(fā)揚了六朝華美艷麗、精雕細琢的表現(xiàn)手法,繼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齡被譽為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