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百里湖拼音版注音:
hú miàn kuān qiān qǐng , hú liú qiǎn bàn gāo 。
湖面寬千頃,湖流淺半篙。
yuǎn fān rú bù dòng , yuán shù jìng xiāng gāo 。
遠帆如不動,原樹競相高。
suì yǐ zhàn qiū hàn , mín yóu wàng yǔ gāo 。
歲已占秋旱,民猶望雨膏。
hé lín rú kě huó , wú gǎn wèi bō tāo ?
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
渡百里湖翻譯:
因為天旱,寬闊的湖里卻只有淺淺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遠遠望去帆船好像一動不動,近岸的樹(顯得更加高大)爭相比高。
三、四兩聯(lián)表現(xiàn)了詩人渡湖時發(fā)現(xiàn)因為秋旱百姓苦不堪言盼望下雨,就發(fā)出感慨,只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我受一些風浪波折也沒關(guān)系。
“涸鱗”實寫干涸的湖泥,亦是為旱情受苦的百姓,“波濤”則是虛寫,因為干旱湖上不可能有風波,即指現(xiàn)實的困難,表達詩人愿意為民請命不息一切甘愿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美好愿望。
渡百里湖賞析:
查慎行(1650年—1727年),杭州府海寧花溪(今袁花鎮(zhèn))人,清代翰林,著名詩人、藏書家。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號他山,賜號煙波釣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稱查初白。為清初“國朝六家”之一。
幼時即在家鄉(xiāng)接受傳統(tǒng)教育,天性聰穎,受經(jīng)史于著名學者黃宗羲,受詩法于桐城詩人錢澄之。
自6歲開始學詩,一直至去世前夕才放下詩筆。其5歲“始入小學”,6歲“通聲韻,工屬對”,10歲時因作《武侯論》而名傳鄉(xiāng)黨,19歲“讀書于武林吳山,從慈溪葉伯寅先生學”,23歲應童子試,54歲舉進士第。即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東巡,由大學士陳廷敬等推薦,詔隨入都,入直南書房,四十二年(1703)賜進士出身,特授翰林院編修,后充武英殿總裁纂述。曾3次隨駕巡游塞外,歲時風土,悉記以詩。得帝器重,親書“敬業(yè)堂”額以賜。五十二年(1713)乞休歸里,家居10余年,筑初白庵以居,潛心著述。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犯訕謗案,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到兩個月即去世。
查慎行,初名嗣璉,字夏重,號他山,后易今名,字悔余,號查田,晚號初白,浙江海寧人。幼穎異,五歲能詩,十歲作《武侯論》,見者驚為“曠世才”。長游黃梨洲先生之門,于書無所不窺,尤癡好詩。弱冠補童生。同邑楊公雍建撫黔時,疆場未啟,豺虎塞途。先生短衣挾策,自吳入楚,追及之于荊江夢渚間,由銅仁間道崎嶇,溪谷崖箐,孤軍轉(zhuǎn)戰(zhàn),一旅深入。先生居其戎幕中,出入牂牁、夜郎間,書檄旁午,倉卒肆應,而吟詠不輟。事定旋里,赴西江,北上京師。遍游齊魯燕趙梁宋,復渡彭蠡,過洞庭,登匡廬五老峰,探武夷、九曲諸勝。詩筆益富而奇。
康熙三十二年,舉順天鄉(xiāng)試,年四十有四。張文貞、李文貞等先后奏薦。四十一年,特旨召入直南書房。次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顧賦性淡泊,常懷退志。五十二年,引病歸,家居十余年,于世事亦無干預,而登臨嘯歌之興未衰,復南游,訪尉陀無諸遺跡。詩更豪宕感激,入化超神。蓋其高情逸韻,愛乎獨為于詩文山水友朋,之外余無所好。雍正五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六。
查慎行幼而聰穎,五歲能詩,十歲作《武侯論》,后游學于黃宗羲之門,學問日益精進。其父親查崧繼為明朝遺民,起初不允許兒子們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直到康熙十年,二十一歲的查慎行才參加童子試,考試沒有結(jié)束,母親就病重??滴跏荒甏耗赣H去世,六年后父親也去世。作為家中的長子,二十八歲的查慎行責無旁貸地挑起家庭重擔。為了生計,查慎行外出謀生,但他并未放棄科舉仕進之志。
19歲“讀書于武林吳山,從慈溪葉伯寅先生學”。20歲補諸生,出門遠游,遍歷云貴、華中、華北、東南各地,寫出大量詩作,名噪一時。曾在納蘭明珠府中教授其幼子。 23歲應童子試,康熙二十八年(1689),牽涉洪升《長生殿》的國恤張樂事件,遭革職,驅(qū)逐回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號他山,又號查田,籍貫改作錢塘??滴跞?1693),始中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