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講堂拼音版注音:
jǐn lǐ yān zhōng guǎn , mín shān jì xià tíng 。
錦里淹中館,岷山稷下亭。
kōng liáng wú yàn què , gǔ bì yǒu dān qīng 。
空梁無燕雀,古壁有丹青。
huái luò yóu yí shì , tái shēn bù biàn míng 。
槐落猶疑市,苔深不辨銘。
liáng zāi èr qiān shí , jiāng hàn biǎo yí líng 。
良哉二千石,江漢表遺靈。
文翁講堂注釋:
?。?)文翁講堂:文翁,名黨,字仲翁。安徽舒城縣楓香樹文家沖人。
?。?)淹中:春秋魯國里名,在山東曲阜。
?。?)稷下:古地名,在戰(zhàn)國齊都城臨淄稷門附近。
(4)古壁有丹青:丹青,紅色和青色的顏料;常借指繪畫。
?。?)市:市里,市門。這里暗指齊國都城臨淄稷門。
(6)銘:刻于器物之上的文字,稱述生平功德,使傳揚于后世。古多鑄于鐘鼎,秦漢以后,或刻于碑石。
?。?)二千石:漢代內(nèi)自九卿郎將,外至郡守尉的俸祿等級,都是二千石。后因稱郡守、郎將為二千石。文翁為蜀郡守,故此處“二千石”指文翁。
文翁講堂賞析:
文翁興學(xué):西漢景帝以前,四川沒有官辦學(xué)校。漢景帝末,任文翁為蜀郡守。文翁在成都設(shè)置學(xué)官,創(chuàng)建官學(xué),以石頭修筑校舍,稱為“石室”,又稱“玉堂 ”。經(jīng)文翁倡導(dǎo),四川學(xué)風(fēng)大興,漸與齊魯之學(xué)齊名。而文翁興學(xué),又開創(chuàng)了西漢一代的官學(xué)制度。
文翁之后約800年,初唐大詩人盧照鄰(約636——695年)謁訪石室舊址,其時正值社會注意力大轉(zhuǎn)移,往日石室動輒“從者數(shù)千人”“歲時祭祀不絕”的盛況不再。詩人一定慨嘆良久,觸景生情,欄桿拍遍,留下《文翁講堂》一首,詩人并未因一時的清淡而忘記往日的光榮,開篇即吟誦文翁的稷下風(fēng)范:
錦里淹中館,岷山稷下亭。
詩人一定感應(yīng)到了文翁當(dāng)年的抱負(fù)和心愿。有證據(jù)表明,文翁當(dāng)年修建石室時,的確志存高遠(yuǎn),有意讓這所學(xué)校合乎圣人儀軌,因為他并不僅僅修建了一座石室精舍,與此同時,他還修建了一座周公禮殿。歷史肯定了他的苦心孤詣,在迄今兩千一百四十多年的時光里,除個別時期,文翁石室基本上一直保持著文教圣地的形象。出自《文翁石室》。
盧照鄰(約636-約695年),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唐朝時期大臣、著名詩人。
出身范陽盧氏,博學(xué)能文。起家鄧王(李元裕)府典簽,遷益州新都縣尉,因病辭官。愛好詩歌文學(xué),與王勃、楊炯、駱賓王并為“初唐四杰”。不堪重負(fù),投水自盡,卒年四十歲。著有《盧升之集》,明朝張燮輯有《幽憂子集》存于世。
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jīng)典。
盧照鄰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xué)及經(jīng)史,博學(xué)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年),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甚受愛重,鄧王曾對人說:“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备咦谇馊辏?68年)初,調(diào)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游蜀中。離蜀后,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因友人救護得免。后染風(fēng)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長期病痛的折磨,他終于自投潁水而死。
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于嵩岳,盧照鄰說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年)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去世時約60歲。
盧照鄰工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fā)展有貢獻(xiàn)。楊炯譽之為“人間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長安古意》,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艷,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擺脫六朝詩風(fēng)影響?!杜f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冻缥目偰俊返人未鷷烤洖?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均為7卷?!度圃姟肪庝浧湓?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jù) 7卷本《幽憂子集》,并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