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拼音版注音:
bù gǔ fēi fēi quàn zǎo gēng , chōng chú pū pū chèn chūn jīng 。
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
qiān céng shí shù tōng xíng lù , yī dài shān tián fàng shuǐ shēng 。
千層石樹通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
本詩描寫春耕時節(jié)的鄉(xiāng)村景象,作品以山行為線索,選取幾個典型的春耕情景:飛翔的布谷鳥殷勤勸耕,白鷺鳥撲打著翅膀趁著明麗的春光一展風(fēng)姿。農(nóng)民放水灌田,構(gòu)成一幅生機(jī)盎然的山鄉(xiāng)春耕圖?!扒邮瘶洹钡纳街兄芭c飛鳥的歡叫、樸樸的翅膀拍打聲、山田的水響相互輝映,有聲有色,將讀者帶入充滿活力的美妙境界中。
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xué)內(nèi)),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鄉(xiāng)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jìn)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館改主事,曾任山東、湖南副主考,會試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辭官。旋歸里,以授徒為生,先后主講揚(yáng)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xué)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師承劉大櫆,主張“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在方苞重義理、劉大櫆長于辭章的基礎(chǔ)上,提出“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fā)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詩文雙絕,書藝亦佳。著有《惜抱軒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軒詩集》10卷、《筆記》10卷、《尺牘》10卷、《九經(jīng)說》19卷、《三傳補(bǔ)注》3卷、《五七言今體詩鈔》18卷,輯成《古文辭類纂》75卷。
清雍正九年(1731)十二月二十日,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他的哭聲繚繞在桐城南門樹德堂內(nèi)。樹德堂里喜氣洋洋,街坊們也紛紛前來道賀:姚氏又添了一丁。姚氏是桐城世家大族,人丁一直很興旺,人們只道姚家又得了一讀書種子,不知這種子日后會如此茁壯,直將這閥閱門庭又光大了一重。
桐城姚氏是顯赫的吳興姚氏的后裔,其家族始遷于浙江余姚。一世祖姚勝三隨父宦居安慶,由浙江余姚遷居麻溪,五世祖姚旭于明景泰間遷居桐城城里。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縣城已300余年。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門的一個官宦書香人家。先祖姚旭為明云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姚之蘭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銜,皆載入《明史循吏傳》;姚孫棐曾以“五里三進(jìn)士(姚孫棐、龍鯉門、許鯉躍),隔河兩狀元(劉若宰、龍汝言)”而聞名遐邇.。高祖姚文然,康熙時任刑部尚書;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羅田知縣,均賢良清廉,辭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進(jìn)士及第后為翰林院編修,著有《援鶉堂文集-詩集》,學(xué)貫經(jīng)史,與桐城派祖師之一的劉大櫆情深意篤,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經(jīng)學(xué),跟劉大櫆學(xué)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歲時即去世,父淑終生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時,家庭已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