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釋拼音版注音:
dà jūn wú sī lì , wàn lǐ zì sēn zhuó 。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
rén wéi sān cái zhōng , qǐ bù yǐ wǒ gù 。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yǔ jūn suī yì wù , shēng ér xiāng yī fù 。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jié tuō jì xǐ tóng , ān dé bù xiāng yǔ 。
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sān huáng dà shèng rén , jīn fù zài hé chù ?
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
péng zǔ ài yǒng nián , yù liú bù dé zhù 。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lǎo shào tóng yī sǐ , xián yú wú fù shù 。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
rì zuì huò néng wàng , jiāng fēi cù líng jù ?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lì shàn cháng suǒ xīn , shuí dāng wèi rǔ yù ?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shèn niàn shāng wú shēng , zhèng yí wěi yùn qù 。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zòng làng dà huà zhōng , bù xǐ yì bù jù 。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yīng jìn biàn xū jìn , wú fù dú duō lǜ 。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神釋翻譯:
大自然的造化,是沒有私心的,萬物自然生長,繁華而富有生機。
人可以列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為神的緣故啊。
雖然神與形和影相異,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關系休戚相關,看到形與影如此為生命所困,作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說幾句話了。
上古時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
彭祖?zhèn)髡f活了八百歲,可是也會終結,再想留在人間實在不可能了。
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是賢人還是小人,都難逃一死,死后沒有區(qū)別。
倘若如形所說,每天喝點酒,或許可以暫時緩解不能長生的苦惱,但是長期下去傷身子,說不定不但不能長生,反而減壽了。
倘若如影所說,多做善事確實是件好事??墒橇裘谑朗悄敲慈菀讍??又有誰來贊譽你的名聲呢?
老想著這些事啊,實在有損我們的生命,不如順應天命,放浪與造化之間。
聽從天的安排,順其自然,不因長生而喜,也不因短壽而悲。
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盡頭,那就到了。此外,不要為這些多慮了吧!
神釋賞析:
《神釋》一首即體現了淵明新自然說的主張,借神的話批評了代表舊自然說的形和代表名教說的影。“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及“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等語意在詆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說;“彭祖愛永年”以下六句則破除主舊自然說者的長生求仙與沉湎醉鄉(xiāng)之論。最后提出縱浪大化,隨順自然,使個人成為自然的一部份,而無須別求騰化升仙之術,如此便可全神,死猶不亡,與天地共存。
陶淵明主張冥契自然,渾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莊哲學,如《莊子·天地》中就說:“執(zhí)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奔闯浞挚隙松竦闹匾?,同時它是建立在德全與形全的基礎之上的,即強調了神與形與德(此詩中稱之為“影”)的一致。陶詩中對賢愚壽夭的等量齊觀也一本于《莊子》思想,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明了陶詩的主旨出于《莊子》。陶淵明在形神的認識上有一個很不同于佛教徒的主張,即他認為形神的相互依賴與一致,《神釋》中說“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都表達了這種觀點,這與稍后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范縝的意見相近,范氏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保ā渡駵缯摗罚┯终f:“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保ㄍ希┨諟Y明可以說是范縝的先驅者,他對形神問題的看法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
此詩在藝術上也是頗有特色的,全詩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間的相互問答來展開論述,可謂奇思異想,令這一哲學上的討論富有生動活潑的意趣,即使在說理之中也時時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個性。如形對影的贈言中說:“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闭缫晃恢魅苏堃晃慌笥褋韺ψ枚┛制渫妻o,后來李白《月下獨酌》中說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詩之意。又如寫影對形的說話云:“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币蛴白颖旧頉]有行動的能力,所以用一“愿”字說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種不可實現的愿望而已。又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數語狀寫形影不離的情景,可謂維妙維肖。
此詩的遣詞造句一氣流走,自然矯健,無過多的修飾成份,如《神釋》中說:“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說明神為形體之主的道理,十分簡明有力。至如“縱浪大化中”四句,氣勢開闊,直出胸臆,而音調高朗,擲地可作金石之聲,故陳祚明就對此詩能作理語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論于剛健明快的詩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