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山六首其二拼音版注音:
qīng xiǎo qí bái lù , zhí shàng tiān mén shān 。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
shān jì féng yǔ rén , fāng tóng hǎo róng yán 。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mén luó yù jiù yǔ , què yǎn qīng yún guān 。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guān)。
yí wǒ niǎo jì shū , piāo rán luò yán jiān 。
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
qí zì nǎi shàng gǔ , dú zhī liǎo bù xián 。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
gǎn cǐ sān tàn xī , cóng shī fāng wèi huán 。
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游泰山六首其二翻譯:
拂曉,我騎上白鹿,直奔南天門而去。
山腰上遇到一位仙人,道貌軒然,瞳孔方方。
我撫摩著古松上的蘿藤,想和他聊天,他卻把高入青云的關(guān)門緊閉。
幸好的是,他贈(zèng)送我一本遠(yuǎn)古的寫有鳥跡字的書,飄飄落在山巖間。
書是上古文字寫的,讀起來很費(fèi)解。
因而再三嘆息,拜他為師,才沒有回來。
游泰山六首其二賞析:
詩人如同一位業(yè)務(wù)嫻熟的導(dǎo)游,指引讀者從登山所處的不同位置,不同的視角欣賞泰山千姿百態(tài)的奇景,可謂步步佳境。攀爬十八盤,登上寓天門,過天街,至極頂,“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才真的進(jìn)入“如出天地間”的大境界了。東攀日觀峰,“登高望蓬瀛”,“海色動(dòng)遠(yuǎn)山”,詩人看到的是“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日觀峰下的“云?!边B接洋洋東海,與泰山融為一體,極寫泰山之闊大。佇崖北眺,只見“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yuǎn)山”。李白這里沒有用摹寫“黃河萬里觸山動(dòng),洪波噴流射東?!保ā段髟涝婆_(tái)歌送丹丘子》),“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那樣壯大奔放的筆勢(shì),而是以線紋式的繪畫手法表現(xiàn)了黃河的另一種“窈窕”姿態(tài)。這既有黃河下游平緩鋪流的真實(shí)依據(jù),也是從視覺形象上反襯出泰山之高。詩人抬頭平視,叢巒迭嶂之上“長松入霄漢,遠(yuǎn)望不盈尺”,雖是寫遠(yuǎn)望視點(diǎn)之實(shí),卻繪出了泰山“平遠(yuǎn)”奇逸之景。俯瞰腳下,則是“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自下登山所仰見的萬千巨大峰巒,從這極頂望下去,卻變得像人頭“攢聚”在—起,而條條澗谷更顯得深不可測(cè),令人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值此,詩人“精神似飛揚(yáng)”,“如出天地間”,身心完全融化在無垠宇宙之中,神思馳騁,襟懷浩蕩,不禁張開雙臂,“天門一長嘯”。這長嘯令群峰震撼,這長嘯令云霧頓開,這長嘯令“萬里清風(fēng)來”。至此,一位逸態(tài)凌云、吐納天地精華的詩仙屹立泰山極巔的傲岸形象躍然紙上。一千多年過去,李白“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便成了泰山山頂?shù)囊淮笕宋木坝^,令后人登此也要或有所體悟,或附庸風(fēng)雅地“長嘯”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