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纏頭曲拼音版注音:
kūn xián tiě bō shì wú yǒu , yuè fǔ jiù gōng wéi shàng sǒu 。
鹍弦鐵撥世無有,樂府舊工惟尚叟。
yī shēng huì yìng yǎn wú rén , zuò cǐ kùn qióng jīn bái shǒu 。
一生喙硬眼無人,坐此困窮今白首。
cuì huán nǚ zǐ nián shí qī , zhǐ fǎ yǐ sì hū hán fù 。
翠鬟女子年十七,指法已似呼韓婦。
qīng fān dù hǎi fēng chè huí , mǎn miàn chén shā hé lèi gòu 。
輕帆渡海風掣回,滿面塵沙和淚垢。
qīng shān bù féng pén pǔ kè , hóng xiù màn chā cáo gāng shǒu 。
青衫不逢湓浦客,紅袖漫插曹綱手。
ěr lái yī jiàn āi tái tuó , biàn zhuó bì gōu gōng jǐng jiù 。
爾來一見哀駘佗,便著臂韝躬井臼。
wǒ cán pín bìng bǎi bù zú , qiǎng duì huáng huā yǐn bái jiǔ 。
我慚貧病百不足,強對黃花飲白酒。
zhuǎn guān hù suǒ dòng yǒu shén , léi gǔn kōng táng zhàn chuāng yǒu 。
轉(zhuǎn)關(guān)護索動有神,雷輥空堂戰(zhàn)窗牖。
sì xián yī mǒ yōng mèi lì , zài bài shí fēn wèi wǒ shòu 。
四弦一抹擁袂立,再拜十分為我壽。
shì rén zhǐ jiě jǐn chán tóu , yǔ rǔ zuò shī chuán bù xiǔ 。
世人只解錦纏頭,與汝作詩傳不朽。
古纏頭曲翻譯:
鹍弦:亦作“ 鵾絃 ”。用鵾雞筋做的琵琶弦。
鐵撥:指彈撥弦樂器的工具。
“一生喙硬眼無人,坐此困窮今白首。”:一輩子嘴硬,目中無人,現(xiàn)在頭發(fā)白了,窮困到現(xiàn)在這個地步。
翠鬟:1.婦女環(huán)形的發(fā)式。 2.指美女。 3.比喻秀麗的山巒。
渡海:滿肚子牢騷,出家當和尚
湓浦:即 湓水 。
駘佗:亦作“駘駝”。亦作“ 駘它 ”。駝背。
雷輥:雷滾;雷鳴。
窗牖:窗戶。
古纏頭曲賞析: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是很用功。 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 好美食, 創(chuàng)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qū),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yīng)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睔W、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后,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于創(chuàng)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xiāng)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后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xiāng),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wù)撔路ǖ谋撞?。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diào)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diào)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