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劉柴桑拼音版注音:
shān zé jiǔ jiàn zhāo , hú shì nǎi chóu chú ?
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
zhí wèi qīn jiù gù , wèi rěn yán suǒ jū 。
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
liáng chén rù qí huái , qiè zhàng huán xī lú 。
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
huāng tú wú guī rén , shí shí jiàn fèi xū 。
荒涂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máo cí jǐ jiù zhì , xīn chóu fù yīng shē 。
茅茨己就治,新疇復(fù)應(yīng)畬。
gǔ fēng zhuǎn qī bó , chūn láo jiě jī qú 。
谷風(fēng)轉(zhuǎn)凄薄,春醪解饑劬。
ruò nǚ suī fēi nán , wèi qíng liáng shèng wú 。
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
xī xī shì zhōng shì , suì yuè gòng xiāng shū 。
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
gēng zhī chèn qí yòng , guò cǐ xī suǒ xū 。
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
qù qù bǎi nián wài , shēn míng tóng yì rú 。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和劉柴桑翻譯:
久已招我隱廬山,為何猶豫仍不前?
只是為我親友故,不忍離群心掛牽。
良辰美景入胸懷,持杖返回西廬間。
沿途荒蕪甚凄涼,處處廢墟無人煙。
簡陋茅屋已修耷,還需治理新墾田。
東風(fēng)寒意漸逼人,春酒解饑消疲倦。
薄酒雖不比佳釀、總勝無酒使心安。
世間之事多忙碌,我久與之相疏遠(yuǎn)。
耕田織布足自給,除此別無他心愿。
人生百歲終將逝,身毀名滅皆空然。
和劉柴桑賞析:
這是一首和詩,詩人閑話家常,回答友人劉遺民的提問,并對其表示安慰和勸勉之意。
在陶淵明的眾多詩文中,《和劉柴?!废騺肀蝗藗冋J(rèn)為是討論陶淵明與佛教關(guān)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認(rèn)為歷來將其與陶淵明“雅不欲予蓮社”相聯(lián)系得出陶淵明反佛之說實為誤讀。清代吳瞻泰《陶詩匯注》謂“此詩為廬山無酒而發(fā)”,張玉榖看作是“別劉歸家和劉之作”(《古詩賞析》),方東樹《昭昧詹言》卻說是“和劉即自詠”。見仁見智的理解中,卻折射出這首詩歌的潛在容量與張力。題材上,這是首田園交游詩,融田園詩、交游詩于一體,首四句、末八句暢敘交游,中間八句共話田園。
詩歌前四句組成一個獨(dú)立整體。“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為劉柴桑的問語,“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是陶淵明的答語,二者渾然地融于一體。援引他人的問語入詩,一問一答,是陶詩的新創(chuàng)。陶詩《飲酒二十首》(其九)“襤褸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直接鑲田父語入詩;《九日閑居》“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yùn)傾!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直接援引旁人的規(guī)勸語入詩,而不是陶淵明的自述語。前兩句“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yùn)傾”相問,后兩句“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作答。陶淵明以“爵”、“虛罍”自比,表示不愿受塵垢的沾染;“寒華”比喻入仕的營茍之人,“徒自榮”表明陶淵明不愿效仿他們,人各有各的操行。從這四句一問一答的方式看,可能在此之前曾有人勸仕過陶淵明(如《歸去來兮辭》序云:“親故多勸余為長吏”),陶淵明作了這首詩表明長期歸隱的心跡,算作回答。這種問答體的寫作范式,對后來杜甫 “三吏三別”的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
“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是興來之筆,半空劈面而至;“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陡然作答,前句淡然,后句緊促,奠定了全詩的內(nèi)容基調(diào)。下句“良辰”、“奇懷”緊承“未忍言索居”而來,是“未忍”的落腳點(diǎn);“挈杖”、“西廬”展現(xiàn)的是隱居之人、之境的愜意、悠然。整體構(gòu)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織的靜穆畫面。這種靜謐隨著一“入”一“還”,頓時洋溢著的仿佛滿是動感,微微起伏著,蕩漾著。這一“入”一“還”,帶著鮮明的方向感,仿佛由畫面的一個小角邊緣向中央延展?!叭搿眲幼鬏p快敏捷,“還”行動緩慢蹣跚,在同一組動態(tài)的畫面中構(gòu)成鮮明的比照。一急一緩,朝著同一方向進(jìn)發(fā),目標(biāo)的指向上傳遞而出的是同一種濃郁的歸宿感,一種自然、溫馨、心靈的歸宿?!傲汲健苯o人的是撲面而來的自然春光,下句“新疇”、“谷風(fēng)”、“春醪”的田園風(fēng)光,就圍繞著“良辰”而展開?!傲汲健背闪酥虚g八句田園寫景的“詩眼”?!捌鎽选鼻橐馍铋L,耐人尋味。陶淵明嗜奇,愛讀奇書,好采“奇”字入詩?!捌嬉怼?、“奇文”、“奇歌”、“奇光”、“奇姿”、“奇絕”、“奇蹤”等意象,在其筆端層出不窮,鑄造奇幻紛紜的精彩世界。
如果說“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展示更多的是幽雅、閑適,那么“荒途無歸人,時時見廢墟”就頓然衰敗不堪了?!盎耐尽?、“無歸人”、“時時”、“廢墟”,字字用力,著墨狠重。顯然前后兩組鏡頭有著天壤之別,但卻又都是真實的描繪,是詩人“挈杖還西廬”途中所見的真實寫照。詩人所處的江州為東晉軍事重鎮(zhèn),屢經(jīng)桓玄、盧循叛軍的蹂躪擄掠。詩人也不止一次地描繪過這種衰?。骸霸嚁y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fù)馀”(《歸園田居》其四)、“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fù)遺”(《還舊居》)?;乜催@些詩,語氣外似平淡,但一個個狠重、密集的衰敗意象攢集,其力透紙背的力量也絕不遜于“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平淡之中,卻足以穿透時空,傳響于古今。這種“詩而史”的寫法,表明詩人在欣賞著“良辰入奇懷”的愜意與飄然時,并未忘懷現(xiàn)實。他依然還在回答著“未忍言索居”中“未忍”的理由,親舊固然是一方面,“良辰”也是一方面,但他最“未忍”忘卻的恐怕要算是觸目驚心的廢墟了。留下來整飭這些時時可見的“荒途”與“廢墟”,就成了他不“見招”于“山澤”的最大原由。“茅茨已就治,新疇復(fù)應(yīng)畬”,清晰地展示著詩人整飭一新的景象;“谷風(fēng)轉(zhuǎn)凄薄,春醪解饑劬”,一種整飭后的勞累與歡愉溢于言表,躍然紙上。四句既是自然田園風(fēng)光的描繪,也是一種社會風(fēng)光的象征性寫照。陶淵明并非真的忘卻世事,在百事凋敝、儒業(yè)失傳的年代里,他牢記“先師”遺訓(xùn):憂道不憂貧,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做著本分的事。棄官歸隱后,他從事講習(xí)之業(yè)(《感士不遇賦》序),傳授門生。所以詩中“茅茨”、“新疇”,就不是簡單的自然物象,而是如屈原《離騷》中“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蘅與芳芷”一樣,蘭、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不僅僅是香草之名,而且成了詩人培養(yǎng)下人才的代名詞。所以這四句寫景之中,又暗蘊(yùn)著比興之體。
“棲棲”以下六句,作者又從大處上進(jìn)行勸勉,回想塵世中的事,忙忙碌碌,而現(xiàn)在歲月已使人們彼此越來越遠(yuǎn)。耕田織布,只要自己夠用,也沒有過高要求。百年之后,身體與名聲是都會被淹沒的??!這種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極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浮云富貴,敝屣功名的觀點(diǎn)也好似一副清涼劑,對那些熱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蠅小人也是一篇極好的醒世之文。
全詩語言樸素,平白如話,娓娓道來,親切感人,給人一種情真意切,平易隨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