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蘇盧二員外期游丈八寺而蘇不至因有此作全文(原文):
共仰頭陀行,能忘世諦情。
回看雙樹闕,相去一牛鳴。
法向空林說,心隨寶地平。
手巾花疊凈,香帔稻畦成。
問道邀同舍,相期宿化城。
安知不來往,翻得似無生。
與蘇盧二員外期游丈八寺而蘇不至因有此作字詞句解釋(翻譯):
頭陀:出自梵語,原意為抖擻浣洗煩惱,佛教僧侶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腳乞食的僧人。又作“馱都、杜多、杜荼”。
二諦:指真諦與俗諦。并稱真俗二諦。諦,謂真實(shí)不虛之理。
樹闕:1.樹間空隙。 2.樹立宮闕。參見“樹闕夢”。
牛鳴:謂牛鳴聲可及之地。喻距離較近。
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
稻畦:稻田。
與蘇盧二員外期游丈八寺而蘇不至因有此作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gòng yǎng tóu tuó xíng , néng wàng shì dì qíng 。
huí kàn shuāng shù què , xiāng qù yī niú míng 。
fǎ xiàng kōng lín shuō , xīn suí bǎo dì píng 。
shǒu jīn huā dié jìng , xiāng pèi dào qí chéng 。
wèn dào yāo tóng shè , xiāng qī sù huà chéng 。
ān zhī bù lái wǎng , fān dé sì wú shēng 。
與蘇盧二員外期游丈八寺而蘇不至因有此作賞析(鑒賞):
王昌齡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并在后代以邊塞詩稱世。而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shù)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王昌齡善于采用心理描寫,表現(xiàn)細(xì)膩多變的感情。王昌齡在詩中較早地抒寫征夫心靈的一位詩人,為宋詞對人物心理進(jìn)行細(xì)膩刻劃打下了基礎(chǔ)。他或通過瞬間征夫的心理變化,描寫他們跳動的心曲;或通過營中的歌舞聲,對征夫的內(nèi)心痛苦進(jìn)行抒寫;或者借助邊關(guān)的特有的生活場景,寫征夫內(nèi)心的憂愁;或者借戰(zhàn)爭,寫守邊將士捍衛(wèi)國家尊嚴(yán)的英雄氣概??梢哉f感情的抒發(fā)非常細(xì)膩、真實(shí)。
其二,王昌齡詩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王昌齡去過邊塞,真正看到了邊塞的大漠、雄關(guān)、孤城、長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美的自然景物的群體圖。這些意象的上面附著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是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詩人還借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shù)手法,構(gòu)成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的藝術(shù)境界。他創(chuàng)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其一,選擇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強(qiáng)烈的主觀情感,促使景與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統(tǒng)一。其二,既采用賦體,描寫實(shí)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蘊(yùn)無窮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與孤詣,展開形象思維的翅膀,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三,王昌齡詩內(nèi)容簡潔、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語言藝術(shù)成就。王昌齡的邊塞詩,非常講究語言的精煉,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蘊(yùn)無窮。或簡潔、或明快、或含蓄,讓讀者回味無窮。另外,王昌齡在藝術(shù)上精益求精,對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處理,沒有閑筆,絕句的起句往往是驟響易徹,以雷鳴般的聲勢打開一個局面,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大漠風(fēng)塵日色昏”、“青海長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換新聲”等等,都是單刀直入,開門見山,不過最妙的地方還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絕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緩些才便于翻上一層。王昌齡調(diào)既已高險,還能在第三句上就勢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實(shí)在是需要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