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全文(原文):
仙人騎白鹿,發(fā)短耳何長。
時余采菖蒲,忽見嵩之陽。
稽首求丹經(jīng),乃出懷中方。
披讀了不悟,歸來問嵇康。
嗟余無道骨,發(fā)我入太行。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字詞句解釋(翻譯):
仙人:是中國本土的信仰,也就是神仙,比喻能預料或看透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又比喻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的人。
菖蒲: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多年生草木,根狀莖粗壯。
稽首:(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禮,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
披讀:翻開書本讀
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嗟余:嘆息的意思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xiān rén qí bái lù , fà duǎn ěr hé cháng 。
shí yú cǎi chāng pú , hū jiàn sōng zhī yáng 。
qǐ shǒu qiú dān jīng , nǎi chū huái zhōng fāng 。
pī dú liǎo bù wù , guī lái wèn jī kāng 。
jiē yú wú dào gǔ , fā wǒ rù tài háng 。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賞析(鑒賞):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詞作品,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 《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xiàn)了詩人寬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于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于時間與空間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