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前半部分訴說了:詩人青少年的時候,對事理的認(rèn)識不是特別通達(dá),呼朋喚友,都是些熱血豪邁人士。為朋友曾經(jīng)不惜兩肋插刀,紅塵滾滾處也曾經(jīng)手刃歹徒。哥們肝膽意氣天下聞名,官民同賞。不為報酬而助人,并不把解人之難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勞。詩人喜歡交朋友,豪氣,喜歡幫助別人不求回報。一直在幫助別人,但是自己卻什么都沒有,家徒四壁,還是個需要接濟(jì)的落魄文人。
全詩后半部分訴說了:詩人仕途非常不順,在詩中也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早年寓居安陸時,曾多次給地方官員寫信自薦,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開元二十三年,不甘心失敗,詩人去了一趟襄陽,拜訪時任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采訪使的韓朝宗。韓朝宗素以愛惜人才聞名,因曾任荊州長史,故人稱韓荊州。但詩人在呈給他的求職信中,又犯了一個嚴(yán)重錯誤——豪放不羈。信中寫道:“幸愿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遍L揖即拱手禮,通常用于平輩之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衷心地希望你能夠敞開心懷,不會因為別人只作長揖而拒絕。作為求職信,這句顯然寫得不太得體。李白帶著這種傲慢心態(tài)去求職,韓朝宗自然不會對他感興趣。雖是詩仙,但李白的這幾封求職信寫得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也體現(xiàn)出了李白求職時傲慢的心態(tài),這種故意貶低自己的比喻,或許能博取同情,卻無法給人好感。
整首詩是詩人年輕時裘馬輕狂,豪爽用事的真實寫照。看整首詩,可以知道李白的豪爽性格,所以會愛之者眾,恨之者也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