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花山寺壁拼音版:
sì lǐ shān yīn huā dé míng , fán yīng bù jiàn cǎo zòng héng 。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見草縱橫。
zāi péi jiǎn fá xū qín lì , huā yì diāo líng cǎo yì shēng 。
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題花山寺壁翻譯:
花山寺是因鮮花繁多、美麗而得名,來到這里才發(fā)現(xiàn),不見鮮花,只見雜草叢生。
鮮花栽種的培養(yǎng)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奮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雜草卻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長的。
題花山寺壁賞析:
從標(biāo)題看,這首詩是記游之作。記游詩可以寫景狀物,也可以因景生發(fā),別有寄托,內(nèi)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說唐人的記游詩多強調(diào)圖形繪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記游詩多注重借景生發(fā),述志明理。那么,這首詩則正是符合后一特點的。
“寺里”一聯(lián),兩句各寫一種景觀。前一句虛出,后一句實錄,構(gòu)成形象鮮明的對比。但二者所寫的對象又是同一的,這樣就把花山寺“名”與“實”相離的現(xiàn)狀突出了。生活中名實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詩人所見所寫的情況也實在太刺眼,這就使人讀了這兩句詩后不能不激動,激動的同時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卻無花可賞,必然會引起人們思索玩味的興趣,于是,作為一首詩的“發(fā)人深思"的藝術(shù)目的,也就自然實現(xiàn)了。作者當(dāng)然是有著自己的答案的。他顯然深信命名之謬,寺里和山中本來是確實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見草縱橫”,是因為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從客觀上說,“花易凋零草易生”,這是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語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也正是對種花不易的真實感嘆。無疑,從主觀上說,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長了草勢的瘋狂,而且從詩人對這兩句次序的安排上看,顯然是特別強調(diào)人的主觀原因的。草本無罪,剪伐不力則是無可推卸的責(zé)任。
不過,詩人在作出這一結(jié)論的時候,情感色彩卻并不十分強硬,因為詩沒有說“為何剪伐不盡力”,而是既講到對草要“剪伐”,又講到對花要“栽培”,中間加一個“須"字,就把他對剪伐不力的憤懣,變?yōu)楸仨氁舴サ囊?guī)勸,因此,惋惜大于憤慨,警告少于勸誡的這種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是遵循著傳統(tǒng)的“明勸誡,著升沉”(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和“美刺"的美學(xué)思想和原則的。
這是結(jié)合詩人具體的經(jīng)歷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內(nèi)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這首詩畢竟是從自然景觀的描寫而來,從社會生活的現(xiàn)象而來,所以這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又不僅限于社會政治方面。盡管也可以把詩中的“花”理解為賢臣,“草”,理解為奸佞,因而說詩的題旨是對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從這方面來看,這首詩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詩,而是對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經(jīng)驗進行了深刻總結(jié)的具有相當(dāng)?shù)恼芾淼男咽涝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