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日觀峰拼音版注音:
chén dēng rì guān fēng , hǎi shuǐ huáng jīn róng 。
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金熔。
yù chū chē lún guāng , suí tiān xíng wú zōng 。
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
zhèng shì cì wǒ mù , zǎn jí rú jiàn fēng 。
正視刺我目,攢集如劍鋒。
zhào yào wàn wù xìng , mó miè wàn wù xiōng 。
照曜萬物興,磨滅萬物兇。
cǎo mù jì wú mìng , bì wén shí jiān sōng 。
草木既無命,必聞石間松。
dāng shí yī bì yǔ , ān dé dà fū fēng 。
當時一避雨,安得大夫封。
rén ér gǒu bù yù , bào jiǎn sòng liù lóng 。
人而茍不遇,抱簡誦六龍。
登泰山日觀峰注釋:
日觀峰:山東游覽名勝。位于玉皇頂東南,古稱介丘巖,因觀日出而聞名。觀日長廊全長30米,亭廊銜接,似仙閣矗立,鮮艷奪目。拱北石又名觀海石。石長 6.5米,北西8度,與地面夾角30度。登臨其上可盡賞旭日東升場面。(詳見百科”日觀峰“)
隨:隨著
茍:如果
攢集:攢聚。
登泰山日觀峰賞析:
梅堯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
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堯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并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詩小傳》等。
梅堯臣雖然在仕途上極不得意,而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他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出了大量的激動人心的詩篇。在當時,他和蘇舜欽齊名,在詩壇上聲望很高,被稱為“蘇梅”,又與歐陽修交好,都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推動者,對宋詩起了巨大的影響,與其并稱“歐梅”。他積極支持歐陽修的古文運動,他的詩作分為古淡與刻畫兩種,為當時人所推崇。歐陽修曾自以為詩不及堯臣。陸游在《梅圣俞別集序》中,曾舉歐陽修文、蔡襄書、梅堯臣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梅堯臣早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曾受到西昆詩派的影響,后來由于他關心現實,接近人民,詩風逐漸變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針鋒相對的詩歌理論。他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tǒng),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如見贈述詩》),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
在藝術上,梅堯臣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一著名的藝術標準,并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
梅堯臣的創(chuàng)作實踐與其創(chuàng)作主張是一致的。他的詩歌富于現實內容,題材廣泛。他了解農村生活,在早期就寫了一批關懷農民命運的作品,如《田家四時》、《傷?!?、《觀理稼》、《新繭》等。以后,他又寫了《田家語》,描寫沉重的賦稅、徭役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墳貧女》,通過一個貧家女子哭訴,深刻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他的一部分詩作抒寫對國事的關心。如《襄城對雪》之二,《故原戰(zhàn)》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婦》、《聞歐陽永叔謫夷陵》、《猛虎行》,表現了他對于守舊、腐朽勢力的憎恨。他還寫了不少山水風景詩,其中《寒草》、《見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觀斗雞》等詩,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堯臣的詩以風格平淡、意境含蓄為基本藝術特征。他善于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畫出清切新穎的景物形象。如《魯山山行》描寫晚秋山間荒涼幽靜的景色,細致入微。此外,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夢后寄歐陽永叔》),最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東溪》),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考試畢登銓樓》),都是意新語工的寫景佳句。但他的詩也時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黃河》、《夢登河漢》,涵渾壯麗,和他的一般風格迥異。由于他作詩受韓愈、孟郊的影響較大,藝術上有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有時語言過于質樸古硬,缺乏文采。這些弊病都可以認為是端正華而不實的詩風所付出的代價。
他對開辟宋詩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歐陽修稱梅詩“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態(tài)?!眲⒖饲f在《后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后村詩話》)。龔嘯說他“去浮靡之習,超然于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錄》),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稱“圣俞詩工于平淡,自成一家”。錢鐘書稱他:“主張‘平淡’,在當時有極高的聲望,起極大的影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