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鄒衍拼音版注音:
dà yùn lún sān dài , tiān rén hǎn yǒu kuī 。
大運淪三代,天人罕有窺。
zōu zǐ hé liáo kuò , màn shuō jiǔ yíng chuí 。
鄒子何寥廓,漫說九瀛垂。
xīng wáng yǐ qiān zǎi , jīn yě zé wú tuī 。
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鄒衍翻譯:
天道淪沒在夏商周以后,天與人的奧秘很少發(fā)現(xiàn)。
鄒衍先生氣度多么恢宏,漫說九州之外大海無邊。
人事興亡已經(jīng)過了千年,如今就再無從進行推算。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鄒衍賞析:
這組詩共七首:第一首憑吊軒轅古臺,詩人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不見至道之治,于是產(chǎn)生了追尋古人、尋訪神仙的出世之念;第二首憑吊碣石館、黃金臺,緬懷燕昭王,抒發(fā)自己不遇明主的感慨;第三首贊頌樂毅的功勛,同時嘆惜其遭讒被疑、不能成就最后功業(yè),寄托著詩人壯志難酬的憤慨;第四首追憶燕太子丹的往事,惋嘆其事敗而遭殺身之禍;第五首頌贊田光勇于為正義獻身的氣節(jié),同時責備燕太子多疑;第六首贊頌鄒衍的九州理論以及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探索精神;第七首抒寫對郭隗的仰慕之情,嘆惋古今仁人志士懷才不遇的普遍遭際。全組詩借古諷今,感情深沉,詞句樸質(zhì),有較強的感人力量。其中第二首詩尤具有代表性。其開篇兩句,首先點出憑吊的地點碣石山頂和憑吊的事物黃金臺,由此引發(fā)出抒懷之情,集中表現(xiàn)出燕昭王求賢若渴的風度,也寫出了詩人對明君的盼望,為后四句作鋪墊。接下二句緊承詩意,以深沉的感情,凄涼的筆調(diào),描繪了眼前喬木叢生,蒼茫荒涼的景色,由景襯情,寓情于景,發(fā)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嘆,表達對燕昭王仰慕懷念的深情。詩人借古以諷今,對古代圣王的懷念,正是反映對現(xiàn)實君王的抨擊,是說現(xiàn)實社會缺少燕昭王這樣求賢若渴的圣明君主。結(jié)尾二句以畫龍點睛之筆,以婉轉(zhuǎn)哀怨的情調(diào),表面上是寫昭王之不可見,霸圖之不可求,國士的抱負之不得實現(xiàn),只得掛冠歸還,實際是詩人抒發(fā)自己報國無門的感嘆。
這是一組詠史懷古詩,當時作者身居邊地,登臨碣石山頂,極目遠眺,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吊古抒情,體現(xiàn)了詩人對盛世的向往、對古代賢人豐功偉績的追慕,同時抒發(fā)了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感慨,反映了作者積極向上的強烈的進取精神。其基本內(nèi)容,與《登幽州臺歌》一樣,帶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進取精神,充滿著對政治、道德、命運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觀點與思考。因此,這組詩也是陳子昂實踐其提倡的“興寄”“風骨”理論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