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評論者認為《著意尋春懶便回》中“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桑陌上來”這一畫面是作者此次賞春過程中看到的“最美的風(fēng)景”。請根據(jù)這兩句所描繪的畫面談?wù)勀銓@一看法的理解。
這兩句寫的是寒食節(jié)回娘家的村女,正說笑著沿著長滿桑樹的田間小路走過來;春光明媚,桑葉柔嫩,笑語聲聲,其樂融融?!按迮钡某霈F(xiàn)使得美麗的自然春光中融入了人的幸福感和歸寧的人情美,這一畫面的內(nèi)涵比單純的自然之景更豐富(或:這一畫面有了高于單純自然風(fēng)景的美感),因此是“最美的風(fēng)景”。
二、下列對《著意尋春懶便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
A.“著意”兩句意思是:刻意尋春,未必盡如人意;信步而行,把酒漫游,卻樂在其中。
B.“山才”兩句意思是:勝景在前,不料人倦思憩;雨來更添游興,能意外地啟人詩思。
C. “攜竹杖,更芒鞋”,創(chuàng)造出輕松而隨意的氛圍,為邂逅鄉(xiāng)村春色做了不露痕跡的鋪墊。
D. 這首詞上片寫刻意尋春所感,下片寫率意出游所見,聯(lián)系緊密,構(gòu)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著意尋春懶便回》下片“朱朱粉粉野蒿開”一句的特點是通過具體的自然景物展現(xiàn)美好的春光,下面的詩句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兩項是(A D)
A.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春景》)
B.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
C.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
D.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梅堯臣《東溪》)
E.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zhàn),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tǒng)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fù)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lǐng)導(dǎo)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dān)任掌書記。
當金人內(nèi)部矛盾爆發(fā),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lián)絡(luò)。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lǐng)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當街游行示眾,后砍頭)。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xiàn),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辛棄疾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gòu)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xiàn)出想要恢復(fù)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guān)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jīng)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應(yīng)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dān)任轉(zhuǎn)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nèi)心也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現(xiàn)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zhí)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fā)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