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送柴侍御》從題材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首_____詩,與其他同類作品相比,我們看到了詩人與眾不同的襟懷,那是一種____的心態(tài)。
送別,樂觀/豁達/開朗/積極都可
二、后人評價王昌齡的這首詩“道是無情卻有情”,你同意嗎?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我同意。詩的第二句說“送君不覺有離傷”, 寫自己送朋友離開,也不覺得悲傷,因此看似無情,但詩人接著說“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一句肯定,一句反詰,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這兩句既對朋友表示寬慰,又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更顯體貼與深情。
三、從體裁角度看,《送柴侍御》是________;從題材角度看,《送柴侍御》是________。
七言絕句(或七絕、絕句);送別詩
四、《送柴侍御》中,詩人為什么說“送君不覺有離傷”?
兩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鄰;自己和朋友風雨與共,明月共睹;雖處異地,情感相通,因此“送君不覺有離傷”。
五、請概括寫出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體分析每首詩后兩句的表現(xiàn)手法。
感情色彩:王詩豁達樂觀,表達的是對朋友的寬慰之情;嚴詩凄涼哀婉,表達了對朋友的深切思念。
表現(xiàn)手法:王詩“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來抒情;“明月”句是作者運用反問的手法直抒胸臆。
嚴詩寫“日晚”“寒鴉”“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
六、第二句中有“不覺有離傷”之語,詩人當真沒有離傷么?三四句于送別詩中另辟蹊徑,你認為妙在何處?
答: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為了寬慰友人,不得不用樂觀的語言減輕對方的離愁。三四兩句化遠為近,化“兩鄉(xiāng)”為“一鄉(xiāng)”,蘊涵了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誼。
七、從題材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首 詩,與其他同類作品相比,我們看到了詩人與眾不同的襟懷,那是一種 的心態(tài)。
答:送別,樂觀/豁達/開朗/積極都可
八、后人評價王昌齡的這首詩“道是無情卻有情”,你同意嗎?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我同意。詩的第二句說“送君不覺有離傷”, 寫自己送朋友離開,也不覺得悲傷,因此看似無情,但詩人接著說“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一句肯定,一句反詰,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這兩句既對朋友表示寬慰,又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更顯體貼與深情。
九、有人認為,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是“正說”,王昌齡的“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是“反說”。結合全詩,談談你對“反說”的理解。
答:“反說”是指表面上說自己沒有離別之苦,但實際上恰恰從反面道出了異地相思之情。
十、為什么說本詩的關鍵字是“同”字?
答:因為“同”字表面是指與朋友風雨同行,實則凸顯了內(nèi)心對朋友遠離的牽掛。